龚壹零 Gong Yiling
“谢谢你”
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交到朋友时的心情吗?
“和他在一起,好好玩,很开心。”
“他好可爱,很有趣,很温柔。”
……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去找回这种质朴的感受力。如果小时候那种与人联系的纤细触角已经缩得皱巴巴的,那就仔细地去把它舒展开来,慢慢地去修缮,再试着使用看看如何?
前言 发现优点的练习
不过,良好的关系孕育自轻松的状态。让对方安心,不使对方紧张,和举止礼貌比起来,我想这是更重要的礼节吧。
不等待
/// 健康管理是头等大事。
每当别人问起“工作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我总是这么回答。
“与人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果有人这么问,我也会给出相同的答案。任何情况的必要条件,我认为首先都是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 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你无法考虑到其他人,也没有体贴别人的余力。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充分睡眠,规律饮食,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 此外,还有件同样重要的事,那就是保持仪容得体。
/// 便宜、质量又好的衣服越来越容易买到,民众品味也普遍提升了。但正因为如此,身体本身是否保养得当就变得尤为重要。
调整自己
/// 如果不让自己的脑袋尽可能保持柔软,就无法自由自在地与各式各样的人来往。
一旦去作出评定,肩膀就会用力。而你的力气也会传达给对方,使对方警戒。
/// 我一直认为,那些用来给人分类的见识,根本就不需要。
因为轻率的判断会遮蔽我们的视线。
我决定要相信自己注视对方时的亲身感受。
不去评定他人
/// 在很多情况下,紧盯别人的一方是在无意识中试图操控对方。
/// 行为看起来正当,但其中潜藏了想支配他人的心情,这就是“耳提面命”这句话的可怕之处。
不支配他人
/// 如果想着要“找出对双方最好的方向”,往往会落得停滞不前的下场。……
不过,如果是“较好”的方向,只要细心留意就能找得到。
/// 找到双方都稍作妥协就都能接受的一条路,我认为这就是“较好”的选择。
拥有一张大地图
绝不可以说伤害人的话。
生气的时候,等数到十再开口。
止步站定
/// 虽然想打电话,但彼此生活形态不同,活动的时段也不一样,很难掌握打电话的时机。
所以,经常提笔写信吧。
一点小事情也写信通知对方吧。
要寄东西给对方的时候,也写下三言两语一起附上吧。
/// 与人相处时重要的是不能懒惰。
勤于写信
/// 在日常生活中送他们一些礼物,并附上一封简单的信。对方爱吃的食物,鲜花,一些小玩意儿。
/// 有心地关注着对方,渐渐地就能提高感受力的精准度。
自在送礼
/// 我有五分钟时间,要不要聊一下上次那件事?
这么一来,对方便会心想“他虽然很忙,不过还惦记着和我的对话”,因而感到安心。
传达出”我没有忘记你,我很在意你”的心意,也是一种沟通。
/// 越是忙碌的时候,越有意识地去制造沟通的机会吧。
制造时间
“我和这个人最适合的距离是多远?”
我经常在思考着之间的平衡。当然,我也会去考虑“对对方而言,什么才是最自在的距离”。
不过分靠近
/// 不管再辛苦再劳累,决定要那么做的人是你自己,应该是因为你想要温柔对待对方,想为那个人做些事,所以才会行动。如果是这样,你单是行动不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 “为了你”、“帮你”。至少把这些字眼从你的字典里清除吧。
/// “回报对方”显得过于直接,所以我的做法是除了表示感激的心情,还要不忘告知后续的状况。
/// “谢谢”表示珍重地收下了对方赠送的种子,但光是这样还不够。
将收下的种子细心种下,催芽,让它开花。然后把这些过程向对方报告,并再一次道谢,我觉得要做到这般才算得体。
不求回报
/// 我尝尝想象“游泳中的自己”。
我在海中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发现了许多东西,累积了很多经验。如果期间发现了重要的东西,我就会一起带着走。可是如果拿了太多,东西太重,就会溺水。我如果想前进,想游到我的目的地,就必须放手。另外,当前方突然来了大浪,我不一定每次都要正面迎战,有时候也可以闪避。
/// 千万不要认为这个世界是为了你而存在。世界并不是一个包裹你的容器。世界和你就像两棵并立的树,并没有一方倾向另一方,而是各自笔直矗立。知道自己身边有棵名叫世界的大树,你可能因此感到高兴,但世界或许很少注意到你的存在。
不过分纠缠
/// 坚持表达爱愿,温暖不移,才是保护自己的方法。
/// 我始终认为沟通的目的是传达爱愿,希望自己能用全身心来表现“很高兴见到你”的喜悦,即便如此,遇到前述的那些人,有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生气。像这种情况有两条路。你可以表现出和对方同样的态度,或者,你可以坚持自己基本的待人态度。两种方法我都试过,比较之下后者全胜。即便对对方感觉再差,也不要被其影响,而是坚持表达爱愿,温暖不移。虽然做起来不容易,但这才是保护自己的方法。因为如果你也被对方的恶劣态度给传染,便会进入一段不舒服的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 所谓传达爱愿并不是要你讨好、奉承对方,而是不流于情绪化,以平常心对待他人。光是这么做就是一种爱意表现了,能够安抚对方激动的心。……再对方情绪激动的时候,你不去理会也是一种处理方式。
不受影响
/// 仔细比较会发现,右手和左手是不一样的。手指的形状,指甲的大小,关节的粗细,柔软的程度。就连自己的两只手都不一样了,每个人彼此有所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想法不同、意见相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 因为贪图自己一人的口快而降下不满的大雨,使得周围的人都淋得一身湿,我认为没有人有权力这么做。
意见不同理所当然
/// 自己一部分的行动被公开给不特定的大众知道,对方或许会感觉不舒服。
/// 要是言谈间有人聊到不在场的第三者的事,不管是好话还是中伤,都立刻改变话题吧。
/// 即使是博客或推特,也要小心不要随便写下别人的私事。
不谈论不在场的人
人与人的距离是有伸缩性的。
拥有回头的勇气
第一条规定是保持笑容。
第二条规定是遵守约定。绝不能让亲近的人成为你忙碌和生活中杂事的牺牲品。
第三条规定是该道歉时不怠慢。
第四条规定是不发牢骚。
第五条规定是不畏惧失败。
感情的规定
如果家里头有小孩子,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你一定得指正他们的行为。这种时候,仔细斟酌用词,以冷静的态度告诫他们最好,但遇到真正要紧的事,有时候不赤裸裸地表现出感情,是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的。
“我真的很火大!”
有些事情如果不把自己所有的情绪毫不保留地宣泄出来,就无法传达给对方,这点最好要记住。
就当原原本本的自己
/// 如果家人都在厨房或客厅,那你也尽可能待在厨房或客厅吧。不管有多累,都不要躲在自己房间看书。只要待在身边就可以自然地交流。在这种随意的对话中,你也可以更了解对方。此外,家人如果想和你说说话,这下也不必特地去找你,你在旁边的话,他们就能轻松开口:“我有话想跟你说……”
/// “仅仅只身处同一空间”,或许就是一种以最真实的自己来和对方沟通的方式吧。只是拉拉杂杂地聊着天,平稳和缓地真诚的关系。我想这是只有和家人在一起时才能体会到的自在心情。
就当原原本本的自己
我所认识的“他”,大概只有他的一小部分而已。他还有许多我所不知道的面,或许他有许多事无法对我说,他有他不方便说明的苦衷吧。如果我们两人之间的缘分是靠着那小小的百分之几的交际而成立,那么必须要好好珍惜。同时,也得尊重他那些我所“不知道的部分”。这么一想,我能做的只有接受他的决定,不去追究理由。我只能做到这一点。回复“我知道了”,果断地了结这件事。这便是我所能表现出的最大程度的爱愿。
不把人逼上绝境
/// 成为善于请教的达人,是我的目标。
/// 接受他人的教诲时,我希望能以谦虚的姿态,秉持诚实的心,以幽默、面带笑容、讨人喜欢的态度向别人请教。拿我自己来说,每次向别人请教,我都会不断发问到甚至令对方厌烦的程度。不过在追求知识的时候,我觉得贪心一点是能够被原谅的。
向人请教
/// 不过最令自己开心的称赞,应该是别人发现了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的“新优点”。
/// 就算只是小事也没关系。体积虽小但仍闪闪发光的,可不是只有钻石。
/// “砰”的大声关上抽屉的人,和静静关上抽屉的人,相比之下后者更有魅力,只可惜大多数的人很少注意到这点。静静关上抽屉时小心翼翼的动作,以及对周围人善解人意的体贴,由于这些举动实在太过自然,结果就连本人或周遭的人都不去在意。
/// 想找出“新优点”,最重要的就是当个安静的观察者。就像持续观察昆虫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那样,缜密、低调,并且秉持爱愿,温暖不移。
发现“新优点”
/// 作为社交生活的一环,我不会不乐意参加,也会尽可能让自己享受这段时光。但我不会勉强自己融入大家,也不会试图加深和其他人的关系,而是以“如果能认识好玩的人,这也不错”的心态,保持平常心。我觉得在这种集会最重要的是身为“连结点”的那个人必须担任关照大家的角色……去关心家人有没有不好的感受,是否觉得不自在,有没有在勉强自己,便是身为连结点的我的任务。“他们是我的朋友,你们一定要好好跟对方相处哦。”我觉得这种心态未免也太蛮横了。客人虽然也很重要,但你得优先保护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人。这是务必要坚守的原则。
/// 成为连结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容易过于投入自己的角色,结果常常会冷落了亲近的人。
守护家人
/// 虽然不知道对方会想了解什么,但我会将感动自己的事、最近热衷的事,尽可能地和对方分享。因为一旦少了施与授,关系就无法延续。如果一方始终处在授予的立场,一方则始终处在接收的立场,这样的关系相比无法长久。
/// 信息也好,对方会喜欢的话题也好,也不要忘了准备一点精神上的小礼物。让两人见面的那几个小时,对方能够觉得愉快,得到收获,有所发现。如果双方都不为对方准备一点“小礼物”,就无法取得关系的平衡。
承蒙款待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信件我常使用一句话:“一直以来多谢你了”。
魔法咒语
* 摘自《谢谢你》
* 松浦弥太郎 著 | 张富玲 译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抄书于2020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