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DesignX-X

Copyright © 2020 Gong Yiling. All rights reserved.

 摘 要 

本文回顾了2014年的DesignX倡议及2015年的《DesignX: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并结合设计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对DesignX及其相关讨论作了简要的评价和补充。当今世界的大型复杂问题要求各学科领域都应积极加入到共同协作创造实用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采取“小而模块化的步骤”的同时还需避免系统整体内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的失衡、控制“小的步骤”和“大胆的设计理念”的适度平衡,并持续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样化的路径。在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框架的约束下,大型复杂问题涉及的多重相关利益者和设计师都应持开放的态度与彼此增进沟通和理解。不仅是设计师应当看到广阔的DesignX问题,各领域都应当看到;通过教育的改革促进多学科融合、交流和发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设计学科自己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集,为设计学科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和设计学科的确立的有效推进。

 

DesignX-X意味着需要从DesignX出发,进一步并持续对DesignX问题的特性作扩展和再讨论、进一步寻找未知而多样的DesignX问题的解决路径、进一步思考DesignX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关键词:DesignX,模块化,开放

 1  回顾“DesignX” 

 1.1 “DesignX”倡议 

Donald A. Norman等六位学者在“DesignX”倡议中介绍了DesignX的背景、DesignX由谁来做、为谁而做、做什么、建立的基础和提出的需求。

 

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大型复杂问题,它们大多涉及复杂的系统和多重的学科、变化无常且不稳定,需要具有不同技能的人们创造性地、可靠地协同工作攻克这些问题。因此诞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传统的需求来支持和探讨,通过对设计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改革去应对这些问题。现代设计的关注点发生了“从产品与服务到适用于各种社会问题的强大方法集”这一转变,DesignX不仅聚焦于开发适用于广泛大型复杂问题的强大方法集,也开发用于发现这些需求背后深层及根本问题的工具。DesignX旨在通过增强设计方法与工具,以协助人员、组织和社会开发满足人类和社会需求的系统和程序,并重新规划设计可担任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DesignX建立在以实践来思考的重视之上,结合集中深入的观察技术,对复杂问题涉及的系统深入分析、迭代测试及修正。DesignX需要一个由与了解问题和潜在解决方案相关的所有学科组成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团队,成员在各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凝聚力和协作性的方式与彼此紧密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实用解决方案,并就所有参与者多重的兴趣、限制和不同观点进行协商。DesignX不仅需要知识和一个更强大的经过验证的技术集、还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地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和专业人员互动的词汇表来提高沟通效率;需要一个创新的、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生态系统,以便能够应用新的知识和方法来实现积极的社会变革;需要新的教育模式,在现有基于学科的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基于问题的教育,以便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生共同努力应对特定的涉及多重学科的大型复杂问题。[1]

1.2 《DesignX: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及其引发的进一步讨论

Donald A. Norman和Pieter Jan Stappers在《DesignX: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一文中:通过事例进一步展现了DesignX问题中社会技术系统其复杂性和挑战所在,分类列举DesignX问题的特性;并指出设计专业在解决复杂社会技术问题中的独特优势和可以“添砖加瓦”之处并予以相应的操作警示;强调了问题解决路径中的核心困难在于实施,并指出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m)、“摸着石头过河”(Muddling through)、模块化(Modularity)在应对困难可采取的行动中的意义。总的来说,文献基于“DesignX”倡议,进一步展开并明确了DesignX问题及其特性,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核心困难,并对问题解决路径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建议。[2]

 

三位评论员从各自领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该文提出了补充和批评。

 

John M. Flach从工程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针对DesignX问题的第一类第二条特性,Flach反对强化把人作为复杂系统中错误的根源这种看法的趋势,认为不应忽略除人以外的机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复杂系统,他认为:一方面,满足不确定的未来的需求的一种策略是自适应控制系统,根据反馈回路不断重写内部逻辑以调整到适用于当前需求的模式;另一方面,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取决于其控制人员在发生无法预料的情况时进行创造性干预的能力,以及包括人与计算机在内的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3] Norman对此表达认同并解释“在设计事物时应考虑到人类能力的限制”其实在于强调勿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人的需求,但这却忽略了可能带来的误解[4]。

 

针对第二类第四条特性,Flach辩证地指出:虽然“混乱与不和”造成了实施过程中的障碍,但其积极的一面在于通过抑制、谨慎、保守的方式控制了系统的稳定性。面对“混乱与不和”:一方面,Flach补充了联邦制(federalism)等组织结构和性质的调整方案;另一方面,他强调作为设计师不仅应熟练于传统的设计技术,还需精通社交和政治的谈判技能[5]。

 

Jeremy Myerson也通过具体案例同样对复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框架中的约束和限制造成的实施障碍表达了深切认同;并表达了对设计师的局限性的担忧;对“采取小而模块化的步骤”与一直以来“大胆思考并通过失败来学习”的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提醒[6]。

 

Peter Jones也认为应该对复杂系统设计中的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给予关注;建议持续扩展和再思考DesignX问题的特性;建议扩展DesignX并考虑它可能带来的“Socio-X”问题,以及不应忽视“Socio-X”不同视角观点的文献和研究方法[7]。

 2  基于DesignX及其相关讨论的一点反思 

无独有偶,几位学者在关于DesignX的讨论中都对于:DesignX问题可能的解决路径——“小而模块化的步骤”、DesignX问题解决实施过程中主要障碍的来源之一——“复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框架的约束”和DesignX问题提出的需求之一——“设计教育的变革”给予了关注。笔者将结合设计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对DesignX及其相关讨论作一点评价和补充。

 2.1 “小而模块化的步骤”的操作提醒 

诚然,面对大型复杂问题,可以通过模块化的、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小的部分、可以实施的逐步的改变来实现解决方案。“小的步骤”获得批准和资源更为可行,避免了由于重大项目涉及的许多文化问题、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不同专业类别的工人的工作分工的变化、以及使政治问题占主导地位的强烈反差观点等,导致僵局或诸多妥协;“小的步骤”避免了一次性就对未来愿景作出可靠预测的不可行性,根据新兴的影响随时做出调整以适应。[8]

 

然而,“小的步骤”是否也需要一些操作的提醒?首先,由于社会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需求会持续发生改变,我们永远不可能一次性就解决问题。“小的步骤”实则往往是一种必然的无奈之举。在此条件下,需要强调的是及时妥善处理系统整体下的各部分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的平衡,避免平衡的破坏对系统的整体带来更大的损害。其次,正如Jeremy Myerson对“采取小而模块化的步骤”与一直以来“大胆思考并通过失败来学习”的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提醒[9],因此我们还需要开发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妥当地判断“小与大”之间的平衡。最后,是否所有DesignX问题都可以通过拆解成“小而模块化的步骤”进行处理?是否所有的DesignX问题都可以被清晰定义和拆解?除了这种方式,是否还有什么其他路径可以解决DesignX问题?

 2.2 多向的开放、沟通、理解——应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框架的约束 

DesignX问题解决中的核心困难在于实施,其中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框架成为造成实施困难的主要来源之一[10]。在本科设计学习过程中一次关于乳腺癌健康认知服务设计的课题中,笔者所在团队最终以女大学生宿舍澡堂作为测试原型,开展了一场针对年轻女性的乳腺癌知识科普快闪活动,产出包括在澡堂隔间内设置乳腺自检步骤镜面墙贴的工具包等等。在整个活动筹划的过程中,最令人筋疲力尽的过程正是在于漫长而繁琐的院级、校级的活动申请流程,尤其是在与相关利益者——女生宿舍负责人经历了艰难、低效和反复的沟通。而最终,原本可以在未来持续帮助年轻高校女性进行乳腺自检的澡堂镜面墙贴等工具包也未能在快闪活动结束后得以继续保留。如此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面对复杂的社会框架和约束,仅仅掌握设计技巧并不足够,的确还需要精通社交和政治的沟通与协商能力[11]。

 

而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框架也应当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政府和市场应当在开放一定的经济、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等信息和数据的前提下,建立社会合作交流的互动机制,开放平台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并鼓励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独立个体的有序参与,调动社会公众的讨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进彼此的互动与理解。然而,数据与信息的开放也有其风险和不可控性。信息的公开应建立一定的安全系统;方案的开放征集可以经专家、政府、公众等多方投票决策以规避利益的偏向性;作为最终决策的主体也应提高自己的判断力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实施。

 

总而言之,各相关利益方都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增强彼此合作、沟通和理解。

 2.3 定位与变革 

大型复杂的问题大多涉及复杂的系统和多重的学科,因此诞生了设计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改革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是设计?设计在DesignX中的优势、可发挥的功能、所处的位置究竟是何?

 

当然,设计关注人为因素和以人为本的设计[12]。以人为本不仅作为一种能力去洞察人的体验,更是作为一种原则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13],因此设计具备优先条件理解人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把以人为本的设计作为一种原则去处理问题积累更多经验,发展出新的知识和更为强大、充分且经过验证的理论和方法集。

 

除此之外,设计作为一门整合学科,能够在和多学科协同处理大型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其沟通与协调能力。为应对DesignX问题所涉及的多学科的差异对解决问题带来的影响,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地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和专业人员互动的词汇表[14]”来提高沟通效率。然而,暂且不论设计如何为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这样的词汇表,即便是在设计学科内部(各专业仍相对分裂和闭塞),不同的设计专业或不同的设计师个体都有自己的规则、类型和世界[15],且即便是同一个设计师在其不同的设计生涯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复杂的非线性设计推理模式[16]。另外,大型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动态的,这就要求词汇表也具备动态适应的能力。这样,词汇表就可能以复杂而动态的状态提供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应当保留词汇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需要不断地将其放到持续动态变化的语境中进行再澄清和再发展,避免教条僵化;并应当在对词汇抽象和一般化时保留各学科的多元性和多样化。

 

社会的需求催生了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多学科融合的需求。这不仅要求各领域的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广阔的眼界。广阔的眼界不仅在于认清严峻的社会需求,更在于设计师如何定位自己、设计学科如何定位自己、其他学科如何定位设计。大多数设计专业人员都埋头将重点放在狭窄的焦点上——仍致力于解决复杂系统中的具体触点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足够复杂且需要被解决),而不是更广泛和宽阔的视野[17]。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是否应该在更加前端的本科基础教育中就引入学生对设计学科的整体认识和定位参照系呢?设计学科的确立仍然任重而道远,设计学科需要进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集,在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积累成功的经验,建立起其他学科对设计的信任。我们期待,设计在DesignX问题中取得的实质性进步或许可以为设计学科的确立也带来有效推进。Flach认为,不仅是设计学科,每个学科的教育者都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具备设计思维,寻找创造积极变化的机会[18]。因此这不仅是“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问题,更是“X学科教育”改革的问题。将其他学科前端教育中的“输入”发生改变,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更容易对设计产生理解和认同感,从而减少后期在实践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和限制”。学科之间可以设置跨学科课堂、联合工坊等,甚至对社会公众开放更多硬件和软件的资源。当然,教育本身也是大型复杂问题,也需要逐步完善。我们相信,系统可以有足够弹性和适应力随时间缓慢增长改善。

 3  小结 

本文回顾了DesignX的概念,并结合对笔者自身设计学习和实践的经验的反思,对DesignX及其相关讨论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和补充。但受制于知识、经验、阅历的有限性,笔者的认识尚有其局限和浅薄之处。DesignX仍然是一个模糊而充满更多未知的可能性的概念。DesignX-X意味着需要从DesignX出发,进一步并持续对DesignX问题的特性作扩展和再讨论、进一步寻找未知而多样的DesignX问题的解决路径、进一步思考DesignX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可能性。DesignX是设计这把手电筒朝世界的未来打出的一道光,眼前的光芒仍然白净而模糊,我们期待设计和更多的学科及领域共同响应这道光,光光交织谱写出更为丰富和清晰的画面。

 参考文献 

[1] FRIEDMAN K, LOU Y Q, NORMAN D A., et al. DesignX: A Future Path for Design [EB/OL]. [2014-12-02]. http://jnd.org/dn.mss/designx_a_future_pa.html.
[2] NORMAN D A., STAPPERS P J. DesignX: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s [J].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2015, 1(2): 83-94. https://doi.org/10.1016/j.sheji.2016.01.002.
[3] FLACH J M. Supporting Self-Designing Organizations [J].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2015, 1(2): 95-99. https://doi.org/10.1016/j.sheji.2016.01.002.
[4] NORMAN D A. DesignX: For Complex Sociotechnical Problems, Design Is Not Limited to One Person, One Phase, or One Solution [J].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2015, 1(2):105-106. https://doi.org/10.1016/j.sheji.2016.01.002.
[5] 同[3]95-99.
[6] MYERSON J. Small Modular Steps Versus Giant Creative Leaps [J].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2015, 1(2): 99-101. https://doi.org/10.1016/j.sheji.2016.01.002.
[7] JONES P. Designing for X: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 Socio-X Systems [J]. She Ji: The Journal of Design, Economics, and Innovation, 2015, 1(2): 101-104. https://doi.org/10.1016/j.sheji.2016.01.002.
[8] 同[2]93-94.
[9] 同[6]101.
[10] 同[2]90-92.
[11] 同[3]98.
[12] 同[2]90-91.
[13] HARGRAVES I. Care and Capacities of Human-Centered Design [J]. Design Issues, 2018, 34(3): 76-88. https://doi/abs/10.1162/desi_a_00498.
[14] 同[1]
[15] SCHÖN D A. Designing: Rules, types, and worlds [J]. Design Studies, 1988, 9(3): 181-190. https://doi.org/10.1016/0142-694X(88)90047-6.
[16] RITTEL H W.J. The Reasoning of Designers [C]. Stuttgart: Institut für Grundlagen der Planung, 1988.
[17] 同[6]99-100.
[18] 同[3]98.

bottom of page